「什麼是距離?」
 
最近參加一個在地的讀書會,提出這個主題,讓大家選書回答。
問題的答案,我想就是讀書會本身吧!
浮島讀書會:『每個人都是一座島。有時候靠近岸邊,有時又飄回來。我們是充滿可能性的島......
 
距離是禮物
浮島看似孤立徬徨,但也可以說它們是獨立堅強。在地理上創造了生物的多樣性,在社群中容納想法的多元性。
距離還帶來我最愛的自由。
海安:『因為不自由就是別人』《傷心咖啡店之歌》
 
距離是傷感
從本題的語境思考,什麼情境會問:「什麼是距離?」是我在昨夜的深人靜『 明月夜,短松崗』。
你會想起了蘇軾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如此的愛別離、求不得,苦也。
 
但,倘若只沉溺在個人的小情小愛裡未免小看了自己,也看小的這個題目。
佛家講:『 苦、集、滅、道』。
就讓我們一起察覺苦的時刻,試著收集他。究竟,還有什麼時刻、情境會讓人感到孤獨,發出這樣的聲音:「什麼是距離?」
 
 
 
 
 

《孤獨六講》
 
這本書是第二次看他。
第一次只覺得作者被傳統綁的太深,沒有站在問題的外面思考解法。於是我快速地看完,因為還有更多實用的書在等我。
直到第二次反芻這回,才能從字裡行間感受他的孤獨。我感受到能站在蔣勳的鞋子裡面行走,體會他的糾結。
不清楚書的完成有是否帶給他救贖,或者他只是想讓讀者共鳴而療癒。但做為一個實用個性的讀者,我想提問、思考、解答才是我的功課,也是想與大家的分享。
 
問題一:我們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嗎?
問題二:特立獨行的人,就像是一座座孤島。能用我方的價值觀去評斷、要求同化甚至偷取社交價值嗎?
問題一的答案,大家都說台灣的優點是多元化的價值觀。但在問題二,像亮亮醫師的故事般,人們對特立獨行的人友善嗎?
這個社會的模樣是不是口頭鼓勵多元,現實中排斥異己?
 
 
*** *** *** ***
這種衝突,就是蔣勳孤獨感的來源。也就是傳統的集體觀念碰上了西方個人主義,讓我們在生命的選擇上無法適從。
即使華文世界裡面也有像武小說、莊子、竹林七賢這些個人主義,但流行不起來。
因為不實用!很難生存!!
 
還記得國中時期的我,喜歡深山練功的大俠,卻輕鄙課本裡的竹林七賢。卻沒發現他們擁有共同的本質,孤獨。
我喜歡大俠努力能夠改變現狀,但竹林七賢卻是反社會的魯蛇
雖然「俠」搞不好是黑幫,「魯蛇」其實是權貴,書中描述角度不一定等同事實,又或者那事實只維持一剎那。
 
成年後,我已經不在意事實的真相了。
我在意的是自己為什麼會對「大俠」和「七賢」產生好惡。
而此刻的當下終於明白了,好惡的背後是:「希望維護個人的價值,而不必活在社群的評判系統裡。」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骨感的。
世界不是圍繞著個體轉動。
個人自由與團體生存的二選一,從來都不容易。
蔣勳在書裡面談到台大砍樹的故事,就是他身為師長的掙扎—要不要用他的權力保護學生,還是尊重學生衝撞體制的自由
 
 
*** *** *** ***
傳統農業社會為了生存,造就儒家文化的集體主義,又經過長年的君權馴化,變成菁英領導的階層主義。
服從,成為華人習以為常的概念。
我們深入骨髓的服從倫理,不鼓勵反抗者,不鼓勵對社會規則提出質疑。
甚至,會去質疑不守規則的人,比如說博愛座的正義魔人。當然,這不是指社群價值觀一定會犧牲個體,再說博愛座給需要的人
 
集體與個人,究竟界線在哪裡,對錯該如何界定。身而為個人,我們該引用社群的價值觀去改變他人嗎?
身而為個人,我們被社群的價值觀介入時,該如何應對?
傳統儒家教我們外圓內方。真的是個好解法嗎?
 
外圓內方最大的問題就是背離情感!
當社會的道德逐漸背離每個人的真實情感、意願的時候。當禮貌流於一種表演、面具下的生存的時候。
當社群溝通的符碼逐漸失去原本的意義,我們會不會反而疏離了每一個個體?
如果社會裡充滿疏離的個體,我們的代價又會是什麼?孤獨的人,會找到什麼樣的出口?創作?憂鬱?壓迫弱小?反社會?
 
如果社群無法容納冗餘的價值觀,總有一天整個族群會失去適應性而崩壞。
而那會是我們希望的世界嗎?
「孤獨六講」的圖片搜尋結果
 
 
 
 
 

回到個體
 
雖然目前為止,我們談了許多個體的自由的重要性,不過還是囿於集體主義的思考框架下這樣的思考還是不夠生活!
生活是什麼?
生活是:「你必須接受每個人眼中的事實和你的事實一樣真實,而且可能是不同的事實!你必須接受你不是上帝。」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集體主義)。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個體主義)
蔣勳的思考,是集體主義下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但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是上帝。
所以,就讓我們回到個體的角度去思考,從自己身上開始解決問題—「什麼是孤獨?」、「什麼是距離?
 
 
人的本質是個體「死亡是孤獨,你只能自己死。」
無法靜心是孤獨,攀緣不如坐忘。你距離自己的心有多遠?
推薦書籍:《 生活的藝術-葛印卡
希望能不被干擾價值觀與社群衝突是孤獨,不希望社群的距離太近,拉遠點好。
面對不請自來的社群主義,被強加在頭上的價值觀、情緒勒索、廢物測試,你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而活?
你希望跟人的連結會帶給你什麼?【歸屬感(情感)?信用?品牌形象?影響力?人脈?錢?資源交換?】
你希望與那些人連結?幽默感能解決多少事?我們是好意,但團體談話究竟該不該把最遠的人拉進來?
推薦書籍:《正面迎擊的力量》
但又想得到所愛與所愛的人無法靠近,好孤獨拉近距離好。
就跟佛陀說過的不死火故事一樣,世上沒有哪一戶人家不死人。也沒有哪一段關係不會消逝,有生就有滅,分離是常態,只不過早晚。
但現代人也不一定要生小孩,所以你也不用太執著成立某一段關係。跟生小孩的思考一樣,只不過是每個個體的選擇罷了!
推薦書籍:《如何讓人喜歡我》
家人距離的兩難家人是個體的延伸還是社群的延伸?
那些課題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家族的問題?那些是愛?
推薦影片:《花甲男孩轉大人
人的本質是群體我們身體裡,活著我們的父母、祖先、世界萬物。 
推薦書籍:《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終章:
 
其實距離是一道牆。可能是保護也有可能是限制,如同心理學講的「界限」。
面對他人挑戰情緒勒索同理心的盡頭都是這條線—一條線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線。
至於這條線要畫多遠、多近。距離遠近就只能看你自己個體狀態還有承受風險的能力。
希望你能逐漸建構自己的價值觀,發展與世界相處技巧,終結孤獨。
 
 
網路上流傳幾米的話:
我不問+你不說=這就是距離
我問了+你不說=隔閡;
我問了+你說了=信任;
你不說+我不問=這就是默契;
我不問+你說了=這就是依賴。
心若親近,言行必如流水般自然; 心若疏遠,言行只如三秋之樹般蕭瑟。距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越來越遠。
 
 
 
 
 

 
延伸閱讀: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
徐嘉凱—Mr.Bartender》三季全
報導者—  遁逸的結界──他們為什麼湧向華山草原
Harry Harlow's Monkeys  Attachment依戀理論:我們出生後,影響我們性格、思維的第一個社會
 
 
小熊     學生時代的霸凌與父母關係   網紅的學生時代
好倫   —  日本古代殘酷文化【村八分】   談社群對個體的霸凌
 
 
CUP    —  為何人類可以愈跑愈快,馬不能?  談為什麼社會需要冗餘
ABC    —  無死角體系下的模範公民    會是更公開的賽局嗎?能有效阻止作弊的人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