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只是單純的疼痛本身,沒有以前和以後;喜樂只是單純的喜樂本身,沒有以前和以後

你學習這些東西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得到物質和心靈上的滿足與解脫。

明年希望我的注意力能控管得更好!!

 


 
1.我認為練習內觀對人生的幫助有二 ,其一是專注力(安那般那念)的使用 ,其二擺脫情緒的束縛〈習性反應〉
 
2.太過緊張和鬆散的心都無助於日常工作、待人處世 。  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太過緊張不但較耗費心力而且有時候會無法把注意力放到該有的位子上 , 進入認知隧道的狀態 。
所以想要在日常生活 、待人處世 、打坐中擁有敏銳的察覺力的方法其實都相同 :a.不被情緒帶著走  b.保持精神上的專注與放鬆 c.念頭不會隨意跑偏。
 
3.但是這種察覺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可能不全是好的影響 ,你有可能會被這些感受嚇到而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打坐中因敏感度提升的「不知所措」可以靠內觀老師事前或事後排除 。
但 ,如果是在生活中提升的敏感度就會比較難以面對 , 繼續保持平等心有其困難 。接下來講我的體會。
 
4.外部事件與人應對的察覺就只是單純的觀察他的發生 ,他們的確有規則 ,也可以藉由回應而改善 。
但是,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回應這些細微的觀察就不要有任何的回應。反正沒觀察到這些細節之前你也活得好好的。
不知如何是好這樣的窘態不會是長久的 ! 只要你有在觀察其他人如何應對與反應 ,自然而然就會尋找參考,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去面對 。
 
5.而內部心的觀察敏感 ,只要找到其原因並跟那樣的狀態當好朋友 ,就可以改善 。
就算念頭太龐大無法正視,也不要怕。保持平等心,試著分解他。頭髮的美只是一種集合,人生遇到再大苦楚與困難也都只是一種集合。 真實的你存在嗎?
終極目標是唸唸分明 ,也知曉自己每一念的升起因果 。諸善奉行,自淨其意
 
6.在無常中尋找因果 , 在因果中保留無常。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 。
如果這個世界單純只有無常那還讓不讓人活了 ?如果無常是可怖的驚濤駭浪,那因果就是唯一可守的一葉扁舟,保持平等心則可以幫助你行舟。
 
7.你一定找的到一些公式定理去解釋的生活週遭 ,那就是你賴以生存的因果 。 ex.有去上班就不會餓死 。  ex2.內觀打坐肌肉骨頭會酸會痛是可以透過姿勢的調整改善的 。
人所謂的無常,常常只是因為沒有接收到相關的訊息或者沒有好好的整理訊息,所以才會對現象的發生一無所知ex.雖然之前有去上班 ,但公司這個月發不出薪水 。   ex2.在內觀生活中遇到颱風提早結束課程 。
 
8.把一切推給無常你就無法進步,一定要試著發明一種解釋去解釋這個世界的法則,而這種解釋就是你推論出來的因果。  知道自己處於壓力中時,如何保持冷靜?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擁抱顫抖,擁抱限制
你必須察覺與善用那些因果、公式、解釋 、定理 。 不論做事的方法 、 人心、人性應該有跡可循。找出他的SOP,不要總想著例外 ,先把大部分事情做好在講 。  
心無常 , 法無我 。(法則就是無論誰來試,結果都一樣)    
 
 
9.人的感受  人的情緒 習性反應 是一種生命的調控  目的是為了 幫助存活 這是一條快思捷徑 , 所以不需要否定他 , 做個沒有感情的人。
但是有時候情緒也會傷害我們 ,在ted的影片  為何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  ,主角就是陷在自己的情緒裡,而沒有好好的去檢查因果 ,他自己把電話線踢掉了 !
拖延症也是因為我們 潛意識假設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為了避免被傷害 〈不做不錯的心態〉,所以我們一直被自己的情緒拖延 。心若不難 ,事就不難
所以如果能保持內觀狀態 ,能體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適當反應 。你就可以不用倚靠那麼強烈的情緒維生
 
10.所以我們無法控管好自己的注意力其實都來自於這兩種底層情緒 ,貪愛和憎恨(想要更多和不想要 )  
而我們能在打坐中無數次的克服這兩種情緒 ,保持平等心 ,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容易做到 ,當然直接從日常生活中練習也是好的 。
 
11.當你能在五蘊,色識想受行中保持平等心。(色、受、想Should you trust your first impression?、行、識、五蘊Rethinking thinking  )
色身感受、識蘊接收(意識有注意到)、想蘊評價( 記憶、聯想、比對、判斷)、受蘊感受(情感上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行蘊以意志決定行為 。
如果你能保持平等心 ,用正確的行為反應正確的感受,不讓新的習性反應繼續放大原本的情緒。
如果你能在細微的情緒發展開始,就能馬上覺知與行動,你的心也不需要靠如此強烈的情緒來維持個體生存。慢慢的,你就可以從情緒綁架中解脫了!
   
12.食慾和色慾都是生而為人最強大的習性反應 。吃太飽只會想睡 , 宵夜只是進食一種感覺。
 

 
13.因果論是在時間線性往後的狀態下成立,蒙泰奇其中一個手法就是改變畫面〈時間〉的先後,來修改因果。
 
 
14.藉假修真,念所在之處即為真。抽離,客觀,覺知意義。靜觀的技藝  隨時回顧自己上段時間的作為與收穫 。
 
 
 
 
 
 


橫向閱讀:


觀 (佛教)、 內觀、 毗婆奢那、 Vipassan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